1979年9月,開封市曲劇團改編的新《貍貓換太子》正式公演,在同一劇場連演7個月218場,觀眾達25萬人次,再創歷史新高。后由河南省電視臺錄成上下兩集電視片,為開封曲劇團的成長和發展再豎里程碑。 1984年開封地市合并,開封地區曲劇團、開封市曲劇團合并,名為開封市曲劇團??上У氖莾蓤F合并以后,好景不長,隨著劇團體制的改革和電視節目的普及,上世紀80年代后期曲劇團被撤銷。
曲劇團解散了,但人還在,心未散;同時開封還有一大批散居在城市各個角落的曲劇玩友和醉心于曲劇的聽眾,他們不甘心曲劇的再次失落,當曲劇團被撤銷之際,老藝人李寶山就出資買下了團里的戲箱,以民間組織的形式,活躍在開封城鄉各地;寇香菊、耿長海、馬振文、霍小慶等演員也不時出現在古城開封的一些不同場合進行演唱。更值得一提的是,以老藝人張百萬一家和以申相玉為核心的曲劇玩友,一年四季在包公湖亭和汴京公園內演唱,讓在開封有上千年歷史的民歌小調,作為流行于汴梁古城的鄉音繼續在群眾心底流淌,喚起無數群眾對曲劇的失落表示出無限的惋惜和懷念。
中共十七大的召開,引領社會加快步伐向進一步的經濟繁榮與和諧社會發展,戲劇作為繁榮與和諧的重要表現形式,受到各方面的關注,2007年“七一”前夕,曲劇愛好者張廷棟夫婦發起組織開封市曲劇玩友會,它聚集了原開封市曲劇團的一大批專業骨干寇香菊、李寶山、李萍、史繼珍、劉建新、周殿臣、蘇其剛、翟淵民、王占青等演職、樂隊人員。另外,還有李其光、張素芬等玩友,他們以順河區民心社區“七一”晚會上的首場演出拉開了他們活動的序幕,在此后一年多里,他們堅持每周二、四排練,周六演出,酷暑寒冬、雨雪無阻,他們已整理出《陳三兩》、《風雪配》、《卷席筒》、《馬前潑水》《江姐》、《李豁子離婚》等新老劇目10多個,在街頭廣場為群眾義務演出。他們還結合形勢在抗震救災、迎奧運等活動中,編寫新詞,上演一些新節目,豐富了群眾生活,很受群眾歡迎。
曲劇源出宋詞,發端于開封,在開封有厚重的歷史基礎和群眾基礎,曲劇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一個重要項目,希望能引起有關方面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