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創造不能完全脫離以往的傳統基礎而獨立。這在注重畫學的中國應該用不著解釋。能發揮新創都是受過傳統薰陶的。即使突然接受一種嶄新的形式,根據外來思想的影響,也仍然能表現本國精神。如南北朝的佛教雕刻,或唐宋的寺塔,都起源于印度,非中國本有的觀念,但結果仍以中國風格造成成熟的中國特有藝術,馳名世界。藝術的進境是基于豐富的遺產上,今后的中國古建筑裝修自亦不能例外。
無疑的將來中國將大量采用西洋現代建筑材料與技術。如何發揚光大我民族建筑技藝之特點,在以往都是無名匠師不自覺的貢獻,今后卻要成近代建筑師的責任了。如何接受新科學的材料方法而仍能表現中國特有的作風及意義,老樹上發出新技,則真是問題了。
歐美建筑以前有“古典”及“派別”的約束,現在因科學結構,又成新的姿態,但它們都是西洋系統的嫡裔。這種種建筑同各國多數城市環境毫不抵觸。大量移植到中國來,在舊式城市中本來是過分唐突,今后又是否讓其喧賓奪主,使所有中國城市都不留舊觀?這問題可以設法解決,亦可以逃避。到現在為止,中國城市多在無知匠人手中改觀。故一向的趨勢是不顧歷史及藝術的價值,舍去固有風格及固有古建筑裝修,成了不中不西乃至于滑稽的局面。
一個東方老國的城市,在建筑上,如果完全失掉自己的藝術特性,在文化表現及觀瞻方面都是大可痛心的。因這事實明顯的代表著我們文化衰落,至于消滅的現象。四十年來,幾個通商大埠,如上海天津廣州漢口等,曾不斷的模仿歐美次等商業城市,實在是反映著外國人經濟侵略時期。大部分建設本是屬于租界里外國人的,中國市民只隨聲附和而已。這種建筑當然不含有絲毫中國復興精神之跡象。
今后為適應科學動向,我們在古建筑裝修上雖仍同樣的必需采用西洋方法,但一切為自覺的建設。由有學識,有專門技術的建筑師,擔任指導,則在科學結構上有若干屬于藝術范圍的處置必有一種特殊的表現。為著中國精神的復興,他們會作美感同智力參合的努力。這種創造的火炬已曾在抗戰前燃起,所謂“宮殿式”新建筑就是一例。
但因為最近建筑工程的進步,在最清醒的建筑理論立場上看來,“宮殿式”的結構已不合于近代科學及藝術的理想。“宮殿式”的產生是由于欣賞中國建筑的外貌。建筑師想保留壯麗的琉璃屋瓦,更以新材料及技術將中國大殿輪廓約略模仿出來。在形式上它模仿清代宮衙,在結構及平面上它又仿西洋古典派的普通組織。在細項上窗子的比例多半屬于西洋系統,大門欄桿又多模仿國粹。它是東西制度勉強的湊合,這兩制度又大都屬于過去的時代。它最像歐美所曾盛行的“仿古”建筑(Period architecture)。因為糜費侈大,它不常適用于中國一般經濟情形,所以也不能普遍。有一些“宮殿式”的嘗試,在藝術上的失敗可拿文章作比喻。它們犯的是堆砌文字,抄襲章句,整篇結構不出于自然,辭藻也欠雅馴。但這種努力是中國精神的抬頭,實有無窮意義。
世界建筑工程對于鋼鐵及化學材料之結構愈有徹底的了解,近來應用愈趨簡潔。形式為部署邏輯,部署又為實際問題最美最善的答案,已為建筑藝術的抽象理想。今后我們自不能同這理想背道而馳。我們還要進一步重新檢討過去建筑結構上的邏輯;如同致力于新文學的人還要明了文言的結構文法一樣。表現中國精神的途徑尚有許多,“宮殿式”只是其中之一而已。
要能提煉舊建筑中所包含的中國質素,我們需增加對舊建筑結構系統及平面部署的認識。構架的縱橫承托或聯絡,常是有機的組織,附帶著才是輪廓的鈍銳,彩畫雕飾,及門窗細項的分配諸點。這些工程上及美術上措施常表現著中國的智慧及美感,值得我們研究。許多平面部署,大的到一城一市,小的到一宅一園,都是我們生活思想的答案,值得我們重新剖視。我們有傳統習慣和趣味:家庭組織,生活程度,工作,游憩,以及烹飪,縫紉,室內的書畫陳設,室外的庭院花木,都不與西人相同。這一切表現的總表現曾是我們的建筑。現在我們不必削足就履,將生活來將就歐美的部署,或張冠李戴,顛倒歐美建筑的作用。我們要創造適合于自己的建筑。
在城市街心如能保存古老堂皇的樓宇,夾道的樹蔭,衙署的前庭,或優美的牌坊,比較用洋灰建造卑小簡陋的外國式噴水池或紀念碑實在合乎中國的身份,壯美得多。且那些仿制的洋式點綴,同歐美大理石富于“雕刻美”的市心建置相較起來,太像東施效顰,有傷尊嚴。因為一切有傳統的精神,歐美街心偉大石造的紀念性雕刻物是由希臘而羅馬而文藝復興延續下來的血統,魄力極為雄厚,造詣極高,不是我們一朝一夕所能望其項背的。我們的建筑師在這方面所需要的是參考我們自己藝術藏庫中的遺寶。我們應該研究漢闕,南北朝的石刻,唐宋的經幢,明清的牌樓,以及零星碑亭,泮池,影壁,石橋,華表的部署及雕刻,加以聰明的應用。
藝術研究可以培養美感,用此駕馭材料,不論是木材,石塊,化學混合物,或鋼鐵,都同樣的可能創造有特殊富于風格趣味的建筑。世界各國在最新法結構原則下造成所謂“國際式”建筑;但每個國家民族仍有不同的表現。英,美,蘇,法,荷,比,北歐或日本都曾造成他們本國特殊作風,適宜于他們個別的環境及意趣。以我國藝術背景的豐富,當然有更多可以發展的方面。新中國建筑及城市設計不但可能產生,且當有驚人的成績。
在這樣的期待中,我們所應作的準備當然是盡量搜集及整理值得參考的資料。
以測量繪圖攝影各法將各種典型古建筑裝修實物作有系統秩序的紀錄是必須速做的。因為古物的命運在危險中,調查同破壞力量正好像在競賽。多多采訪實例,一方面可以作學術的研究,一方面也可以促社會保護。研究中還有一步不可少的工作,便是明了傳統營造技術上的法則。這好比是在欣賞一國的文學之前,先學會那一國的文字及其文法結構一樣需要。所以中國現存僅有的幾部術書,如宋李誡營造法式,清工部工程做法則例,乃至坊間通行的魯班經等等,都必須有人能明晰的用現代圖解譯釋內中工程的要素及名稱,給許多研究者以方便。研究實物的主要目的則是分析及比較冷靜的探討其工程藝術的價值,與歷代作風手法的演變。知己知彼,溫故知新,已有科學技術的建筑師增加了本國的學識及趣味,他們的創造力量自然會在不自覺中雄厚起來。這便是研究中國古建筑裝修的最大意義。